- 关键字1
- 关键字2
- 关键字1
2022年5月,学科教研联盟初中数学、高中数学、初中化学、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组举办了5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活动。
初中数学: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5月17日,学科教研联盟初中数学组第十八次集中研修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贵阳学校和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实验学校联合承办,联盟各成员校初中数学教师、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数学教育方向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实验学校陈文斌校长等应邀出席本次联盟教研活动并致欢迎辞。
【教学设计研讨】
为了进一步提升联盟教研活动实效,促进深度教研,初中数学联盟前期组织了两位研讨课执教教师、承办学校数学组教师共同对这两个课题展开教学设计研讨。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生杨舒捷和刘梦哲分别介绍了“正比例函数”与“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相关史料。随后,靳雯老师和路卿斓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及困惑。最后,大家共同对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建议,董玉华老师表示每一堂课都应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关注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教学;邹佳晨老师表示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让文化在课堂上发挥独有的教育价值;汪晓勤老师表示数学课堂应充分发挥“教师留白,学生补白”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观摩展示课】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贵阳学校路卿斓老师带来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展示课。路老师和学生携手走入一场动手动脑的时空旅行。在开始旅行前,先让学生“检查装备”,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随后,路老师由古到今,设计了“古人的智慧”、“碉堡测距”和“南明河畔”三个情境,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设计出精彩纷呈的测距方案。最后,将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师生畅所欲言,从知识、思想方法、情感态度等维度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附属贵阳学校路卿斓老师执教展示课
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实验学校靳雯老师带来了“正比例函数”展示课。靳老师使用旅行者一号的科技视频引入教学,然后呈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列出函数解析式。在新知探究环节,先开展第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共同特征,给这一类函数起名字,并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播放正比例函数发展历程的微视频,让学生感受他们提出的定义更接近于哪一种,进行古今对话。随后,开展第二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写下一个函数解析式,并讨论这个函数是否是正比例函数,在师生交流中,靳老师让学生把一些有争议的例子写到黑板上,然后大家一起分析。最后通过互动小游戏进行巩固应用,并由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昆明实验学校靳雯老师执教展示课
【评课交流】
在评课交流环节中,两位执教老师从教学背景、教学过程等方面介绍教学设想、分享实施感受。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贵阳学校数学教研组长张冠男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实验学校副校长、数学学科负责人董玉华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汪晓勤教授、邹佳晨老师分别做了点评。
附属贵阳学校张冠男老师点评
昆明实验学校董玉华老师点评
邹佳晨老师从三方面分析了两节观摩展示课。第一,借鉴历史,教师留白。路老师的课堂有一条历史的暗线,通过陈述之白,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靳老师也在多个环节设计留白,尤其是“给函数起名字”这一环节,体现了“人性化的数学”。第二,创获知识,学生补白。路老师让学生展示测量南明河的多种方案,靳老师带领学生归纳判定正比例函数的条件,这无疑为学生知识的创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第三,总结升华,课堂生长。两位老师设置的小组活动都对学生的数学信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两节课学生在课堂小结时都提到在小组活动中收获了团队的友谊。邹老师还建议,路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测量,通过实际操作,形成活动报告,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靳老师可以在给函数起名的基础上,设计数学写作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反思提升。
邹佳晨老师点评
汪晓勤教授从方法之美、探究之乐、能力之助、文化之魅、德育之效五个维度分析了本节课体现的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以路老师的课堂为例,留白式教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给出了诸多解决方案,并在课堂中交流分享,有助于彰显方法之美;探究式教学的四阶段模式分别是:准备与聚焦、探究与发现、综合与交流、评价与延伸,本节课将数学文化融入探究活动,并将学生的方法与历史上的方法进行古今对照,有助于营造探究之乐;本节课能够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有助于实现能力之助;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泰勒斯测距离问题、古代跨步问题等,有助于展示文化之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信念和理性精神,在古今对照的过程中,可以在学生心灵深处种下自信的种子,这一过程有助于达成德育之效。可以预见,数学文化发挥着多元的教育价值,期待未来有更多的融入数学文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洋溢着数学文化的芬芳。
汪晓勤老师点评
化学: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
5月26日下午,学科教研联盟化学组的活动由华东师大弋阳实验学校承办,围绕2022年新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进行研读和交流,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教学和评价改革。本次教研是为满足一线老师学习和深刻领会新颁化学课程标准的迫切需要而开展的“自下而上”的活动,并由华东师范大教师教育学院王祖浩教授、迟少辉副教授,苏州市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毛明老师,南通市特级教师、化学正高级教师庄晓松等共同指导。
【新课标导读】
王祖浩教授是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修订组核心成员,参与我国化学课程标准研制与修订工作20余年。王教授从我国21世纪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改革的历程出发,结合每版课程标准的结构,介绍了课程基本要素及其关系;聚焦新颁课程标准的四大要素——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进行了深入的导读。
新颁化学课程标准从四方面建构了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突显了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王教授结合初中化学“氧气的制取”“化学变化”“燃烧与灭火”等案例的分析,鼓励老师们在教学中关注化学核心知识,转变学生的思维,揭示化学思想观念,融入探究要素,体现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以发挥知识的多重教育功能。学业质量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以初中化学学习任务为导向,明确了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完成相应学习任务过程中所呈现的具体能力表现、态度倾向等,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一线化学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实施学业评价。
王老师对5大内容主题修订后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每个主题通过大概念统领,以核心知识为支撑,体现了基本思路与方法、重要态度、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等内容,实现了主题内容与核心素养的高度契合。在表述方式上,设置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对学习目标进行更为清晰的界定,以更好地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研讨:如何把握变化 有效推进教学改革】
交流与讨论环节气氛热烈,各地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初、高中核心素养的关系、跨学科实践及其实施、科学探究、学业质量标准、中考改革等。老师最关心的问题集中在跨学科实践、中考改革和素养教学等方面。专家们一一予以解答。
问题1:化学如何进行跨学科融合?一线教师如何适应跨学科实践的教学?
王祖浩教授:广义的实践包含实验探究和跨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指向性,结合特定的任务,融合有关学科知识,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完成任务;也可以是针对一个社会性议题的任务,本身就具有综合的形态。“跨学科”并非生硬地将几个学科拼凑在一起,也不是为了通过书面考试来评价,而是有效落实在日常教学中。
问题2:课程标准修改了,教师如何更好地应对中考?
迟少辉副教授:教师要认识情境的育人价值,在命题过程中关注情境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不能采用超标知识作为陌生情境考查学生,但可以通过情境信息提取、信息加工等环节的复杂程度来提高答题的难度。
特级教师毛明:要警惕多地出现的将高中知识“下放”到中考试卷的倾向,这对于一线的教学导向和学生的学习将带来严重影响。
王祖浩教授:试题情境化是中考改革的方向,情境涉及到信息提取与加工,是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力,但选什么信息、如何呈现信息是值得研究的。中考试题的信息必须与学生的接受程度相匹配,体现素养立意,做到既符合课程标准,又不加重学生负担。
问题3:核心素养导向教学如何转型?
特级教师庄晓松:教学设计中内容结构化是实现核心素养的关键,有利于将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素养为本的教学。他建议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整体性、情境化,展现化学学科的本质与魅力,聚焦核心知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王祖浩教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总结:课程标准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老师们还需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希望其他附属学校也能和弋阳实验学校一样,收集更多的问题,自下而上开展教研活动,可以集学科教研联盟的力量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
信息技术组:信息学竞赛教师线上培训
信息技术组于2022年3月起推出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学师资培训系列课程,课程由华东师大二附中信息学竞赛教练金靖老师主讲,共八期讲座,4-5月间开设了第五至八讲。
【动态规划入门与进阶】
动态规划一直是老师难教、学生难懂的重要专题。金老师从数字三角形的朴素搜索算法入手,逐步展开引出记忆化搜索和动态规划的阶段、状态、转移方程等若干重要概念,用最长上升子序列、最长公共子序列等经典的线性动态规划模型帮助学员加深理解其最优子结构和无后效性等性质。在进阶课程中,他继续介绍了动态规划的多种背包模型和区间动态规划模型,展现了更为精妙的算法思想。
【树的算法及其应用】
树作为图的一个特例,是初级阶段是主要考察的数据结构,讲者结合深度优先遍历算法,对树上常见问题如树的重心、直径、树上动态规划做了简要介绍。
【信息学竞赛中的初等数论和标准模板库STL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是以数学为本的学科,在信息学竞赛中的数论问题也属于常见专题,主要涉及素数、约束、同余和数论函数等内容。此外,讲者介绍了标准模板库STL的使用方式,能帮助初学者在代码能力尚未成熟时,面对各类数据结构应用场景下的最佳方案。
通过八次讲座,金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信息学竞赛初级层次的各项专题,并提出这样的观点:“探索一门学问有三个层次:求其解、知其原因、究其思维之本。在计算机科学中,前两者分别对应算法的步骤和证明,后者与深入思考相关联。作为一个信息学技术老师,在学生学习算法与数据结构知识点的同时,要重视在模型构建与思路分析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厘清思维过程的线索和脉络,建立‘技能树’,发现自己的潜力。”据悉,信息技术组还将组织一系列面向学生的线上编程活动来进一步激发附校学生的学习热情。
科学组:基于跨学科概念的科学课堂教学研讨
5月26日,科学组主题为“基于跨学科概念的科学课堂教学研讨”的教研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举行。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沈甸副教授、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科学教研员黄莹共同指导。
【研讨课】
华东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路建老师执教了一节小学一年级科学课《动物·人》。路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照片和视频,归纳动物的相同点以及动物与人的异同点。再通过对比机器人的视频,总结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区别。路老师的课堂内容丰富,活动多元,课堂师生互动充分,教学效果显著,特别是动物与人差异的资料丰富,吸引学生,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动物与人异同点的教学目标,给观摩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华东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路建老师执教研讨课
在评课交流环节,路建老师从教学背景、教学过程等方面介绍了教学设想,并分享实施感受。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科学教研员黄莹、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沈甸副教授、华东师大附属紫竹小学的孙晓丽老师和上海市侨光中学的王金坤老师分别对本节课进行点评。他们认为路老师很好地利用了多种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在师生交流、如何更好地评价等方面给出了改进建议。
黄浦区教研员黄莹和紫竹附小孙晓丽老师进行点评交流
【专家讲座】
随后,沈甸副教授为大家解读了《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2022)》。她介绍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变化、科学课程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特色等,并指出科学观念是基础,科学思维是核心,科学探究是途径,态度责任是品格。对于课程实施,她提出建议:先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她希望全体教师加强理解核心素养、跨学科概念、科学思维方法等理论,探索内容、方法与思想融合的教学实践之路。新课标对教师的指导性更强了,教师应统读课标,了解学习进阶,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为明确指导,既不低估孩子也不拔高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科学教育,通过科学探究途径注重科学思维的培育,助力学生形成科学观念和态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