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1
- 关键字2
- 关键字1
学科指导专家、教师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叶丽新主持活动
上海民办华二紫竹双语学校犹晓红老师交流发言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魏新磊在线展示了他在上海市第三女子初中上的一节教学示范课《我的叔叔于勒》。聚焦如何让学生快速读一篇长文章,获取需要的信息,读懂文本。魏老师用以下问题切入文本:如果去掉文章前三段和最后一段,将中间一部分看做一出戏,哪些人物有台词,哪些人物没有台词,分别找出。随后,魏老师让同学们分析是否可以将没有台词的人物删去,又可以怎样评价有台词的人物。学生们对课文中约瑟夫的父亲和母亲、两位姐姐、二姐的丈夫、船长等人物,分享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给予标准化的答案,充分尊重每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但在关键之处或提供学生分析的视角,或补充故事发生时代的背景,整体组织架构和细节之处的把控都十分精当。
特级教师魏新磊上课实况
另有几位老师提出,现在对课文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可是如果遇到题目所给的答案还是老的套路,这该如何处理。叶丽新老师回应,教学层面的探索步伐相对大一些,中考层面的变化幅度相对小一些,但放眼全国,试题层面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也是不断在加强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希望老师们怀揣信心。
实时在线讨论互动
在对《卖炭翁》一文的解读中,魏老师从学生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不解中,敏锐地察觉了师生之间的知识缝隙——学生不知道“炭”的用途,因而也不理解老翁“愿天寒”的原因。通过引用孟郊《答友人赠炭》一诗,魏老师解释了炭在古代的特殊用途,点明了诗歌平俗文字之下的深沉现实关怀。由此,魏老师再次指出: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不能对文本中的重要信息视而不见;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培养核心素养不能脱离文本细读。
报告中的示例举隅
本次初中语文教研活动从文本解读的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切入,启发大家一方面要关注日常积累,提炼经验,另一方面要夯实理论底子,这样才能吃得准文本语言,让日常教学更科学、更富有意义。
与会人员云合影
供稿:联盟初中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