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活动

Activities

关键字文章匹配

  • 关键字1
  • 关键字2
  • 关键字1

学科教研联盟 | 初中语文组:基于语言品味的文本解读

时间:2020-11-05浏览:239设置

      11月3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科教研联盟初中语文组举行了在线教研活动。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叶丽新主持,特邀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魏新磊上示范课并做微报告,来自13所附属学校的29位初中语文教师,以及教师教育学院语文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学科指导专家、教师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叶丽新主持活动


一、学员教学经验交流
      活动伊始,叶丽新老师介绍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和选题缘由,在新课标背景下,希望广大一线老师们在关注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同时,立足课文本身;在探索单元教学、群文阅读的同时,注重单篇阅读成果。为了让参与研讨的老师们最大程度地有所收获,叶老师首先安排了互动交流的环节,让联盟学校的教师们谈一谈关于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的心得与困惑。上海民办华二紫竹双语学校犹晓红老师认为,应增加对于主人公于勒的再关注、再审视,体会人物的丰富性。比如于勒被送至美洲后,“不久”就来信,包括两年后再次来信告知菲利普夫妇可能接下来一段时间不会有信,从这些细节我们便能看出于勒身上是有“正直”“有良心”这样特质的,并非单纯是一个道德品质败坏的“无赖”形象。
 

上海民办华二紫竹双语学校犹晓红老师交流发言


二、名师课例观摩与研讨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魏新磊在线展示了他在上海市第三女子初中上的一节教学示范课《我的叔叔于勒》。聚焦如何让学生快速读一篇长文章,获取需要的信息,读懂文本。魏老师用以下问题切入文本:如果去掉文章前三段和最后一段,将中间一部分看做一出戏,哪些人物有台词,哪些人物没有台词,分别找出。随后,魏老师让同学们分析是否可以将没有台词的人物删去,又可以怎样评价有台词的人物。学生们对课文中约瑟夫的父亲和母亲、两位姐姐、二姐的丈夫、船长等人物,分享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给予标准化的答案,充分尊重每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但在关键之处或提供学生分析的视角,或补充故事发生时代的背景,整体组织架构和细节之处的把控都十分精当。


特级教师魏新磊上课实况


     在课后研讨环节,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的刘金娥老师分享了她的听课感受,她认为魏老师的这堂课是“旧文新教”“长文短教”的典范。对于人物和语言的深度品味非常到位,打破以往的刻板印象,让学生看到了于勒善良美好的一面和菲利普夫妇无可奈何的一面,而不是传统课堂中一味抓住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金钱关系。同时刘老师也提出了关于小说主旨揭示占据课堂比重方面的困惑。魏老师强调,在有限时间内的长文章教学,一定要学会取舍,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体会语言。
      另有几位老师提出,现在对课文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可是如果遇到题目所给的答案还是老的套路,这该如何处理。叶丽新老师回应,教学层面的探索步伐相对大一些,中考层面的变化幅度相对小一些,但放眼全国,试题层面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也是不断在加强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希望老师们怀揣信心。

实时在线讨论互动


三、微报告:基于语言品味的文本解读
      随后,魏老师利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定风波》《卖炭翁》《小巷深处》等九篇经典课文,通过具体的例子,阐释如何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关注视角,品味语言细节。
 
魏新磊老师主题讲座
       魏老师指出,在《背影》这篇经典文本中,许多老师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细节:那年冬天,作者祖母的去世对父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魏老师由此引发出另一条文章隐藏的逻辑线:正是由于父亲对祖母的送别,父亲对“我”的态度才会产生如此微妙的变化。
      在对《卖炭翁》一文的解读中,魏老师从学生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不解中,敏锐地察觉了师生之间的知识缝隙——学生不知道“炭”的用途,因而也不理解老翁“愿天寒”的原因。通过引用孟郊《答友人赠炭》一诗,魏老师解释了炭在古代的特殊用途,点明了诗歌平俗文字之下的深沉现实关怀。由此,魏老师再次指出: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不能对文本中的重要信息视而不见;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培养核心素养不能脱离文本细读。

报告中的示例举隅


       本次初中语文教研活动从文本解读的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切入,启发大家一方面要关注日常积累,提炼经验,另一方面要夯实理论底子,这样才能吃得准文本语言,让日常教学更科学、更富有意义。


与会人员云合影

供稿:联盟初中语文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