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活动

Activities

关键字文章匹配

  • 关键字1
  • 关键字2
  • 关键字1

学科教研联盟|生物组:技术赋能教育创新发展论坛

时间:2020-10-25浏览:387设置

      10月22日上午,联盟生物教研组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举行了“技术赋能教育:生物学教育创新发展论坛”。来自全国高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的校长和上海市长宁区各中学的生物学教师齐集一堂,与全国各地的联盟校生物学教师一起,在线下线上同步参与了本次活动。活动特邀上海市电教馆馆长、特级教师、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名师张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张春雷、栾瑞红老师现场指导。

校长致辞

      活动伊始,附属天山学校校长焦勤为本次研讨活动致欢迎词,并对华东师大基础教育学科教研联盟对学校的专业支持表示感谢。她着重介绍了天山学校生命科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思路和成果。天山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一直遵循“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创建培育生命科学素养特色高中”的办学定位,以生命科学学科特色课程群为核心,从三个层面出发,开设了大量基础普及类、兴趣提高类和创新拔尖类的生命科学特色校本课程,努力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拓宽学习广度和挖掘学习深度。同时感谢各位与会嘉宾和参会人员的到来,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附属天山学校校长焦勤致辞


课例观摩与研讨

      本次论坛基于以下三个问题背景而展开: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特色校本课程如何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如何为生物学科教学赋能?希望通过对具体课例的研讨和专家的理论剖析,对以上问题做出诠释。
研讨的展示课例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生物组吴承翰老师的校本拓展课程《人体解剖与健康》中《呼吸系统与ECMO技术》一节的课堂实录。课例展示前,吴承翰老师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思路。在新冠疫情的形势下,为向学生宣传和科普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生命科学核心素养,利用学校刚建成的数字生命科学馆“中国数字人模拟解剖系统”等设备开设本节课。在课堂实录视频分段播放过程中,张治和张春雷两位专家就教学环节设计与吴老师进行研讨交流并做出点评。


吴承翰老师执教创新课《呼吸系统与ECMO技术》


张春雷、吕秀华(联盟实践导师)听课指导


张治、张春雷点评课例

      两位专家认为,吴老师能够将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通过虚拟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快速构建有关呼吸系统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还创设了救治病患的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任务去学习和思考,构建模型、评估优化模型以解决问题,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虽然本节课以患者没能救治成功的“悲剧”收尾,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辩证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依旧存在一定局限性,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从现有的各方面条件考虑,这堂课设计的还是比较完善的,但在技术赋能教学方面还可以不断探索,比如对学生的评价和个性的关注,对科学概念的构建还应该从虚拟走向现实,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也可以将更广阔的资源导入课堂中。


题报告

      随后,张治老师带来了以“教育智能体与应用场景”为主题的报告。首先,张治馆长用诙谐幽默的例子唤起与会教师对于人工智能的兴趣,并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帮助教师们理解技术带给教育的变革性变化,呈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新常态。此外,张治馆长简要介绍了当代教师所遇到的三大挑战——重新定义教师专业发展,重新定义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以及重新跨越“动机鸿沟”。张馆长简单介绍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三个阶段,并提出了教育智能体的概念和构建: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每位教师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每一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每一种学习都会被记载;每个人的作业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学程都是定制的。并针对现阶段的教育现状,回答了关于“我们为什么要到学校去”,“学习到底如何发生”,以及“技术可以帮助教育做什么”三个元认知问题。


张治做主题报告

     最后,学科教研联盟生物组专家团队栾瑞红老师为本次论坛做了总结,并对精心准备和筹划本次活动的专家和学科教师表示感谢,并对学科教研联盟生物组今后的活动方向做出了展望。


瑞红做论坛总结


供稿:联盟生物教研组

返回原图
/